文章

抓防控促发展,如何认识、怎样落实

发稿时间:2020-03-04 15:18:51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全面部署。面对这场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对加强疫情防控、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任务,我们该如何准确认识、有力落实?光明智库特邀专家解读建言。

  形势 科学识“势”,奋斗造“势”

  光明智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请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谈谈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形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辛鸣:

  审时度势是做好工作的前提。之所以说“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是有坚实的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持的。来自国家卫健委官方网站消息称:3月2日0至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125例,新增死亡病例31例(湖北31例),新增疑似病例129例。湖北以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已经多日降至个位数,20多个省区市已经连续多日零增长,湖北除武汉外其他地市新增确诊病例也连续数日降至个位数;各类患者应治尽治,武汉方舱医院已经实现“床等人”。

  同时,也要看到,疫情传播尚未完全控制住,确诊病例依然在增加,零增长的基础尚未稳固;对新冠病毒的医学认识尚需进一步深入,安全有效的疫苗尚在研制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现有防控成果是在全国范围内人员流动严格管控的前提下取得的,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被“踩刹车”的前提下取得的。等到工厂全面复工、学校全面开学、人员流动全面放开后,能否切实不发生规模性传播,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疫情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呈现蔓延态势,如何防止境外输入引发国内再度传播,也是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否则将带来严重后果,甚至前功尽弃。

  毋庸讳言,疫情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冲击已经开始显现。由于社会生产秩序不能常态化运行,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就业、收入保障等各方面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不要被问题和困难吓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密切监测经济运行状况,聚焦疫情对经济运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围绕做好‘六稳’工作,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

  形势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清醒冷静、实事求是看待形势,正视其客观必然性;同时,形势也是奋斗出来的,只要我们努力奋斗,没有什么奇迹是创造不出来的。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既要毫不动摇抗击疫情,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更要积极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想方设法实现更大范围的复工复产。

  发生新冠肺炎疫情,毫无疑问是一次危机;但同时也是一次大考,考出了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考出了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党员干部无私奉献的大爱与忠诚,考出了14亿中国人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

  而这一切是经过艰苦努力得来的。这艰苦努力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党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对疫情防控工作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就是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保障;就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的奋勇逆行,就是“我是共产党员,这个时候必须顶上去”,就是“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坚守与奉献。有了这些,就能化危为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当我们补上这次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短板,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及时调整原有产业结构的缺陷,呈现在世界面前的将是前景更加光明的中国。

  阶段 科学把握关键阶段,依法提升统筹工作效能

  光明智库: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在您看来,“严峻复杂”有何表现?应如何继续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贤明:

  目前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然而危机尚未解除,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催生了当下疫情防控严峻复杂的形势。必须把握这一关键阶段的严峻性、复杂性,在科学的风险评估基础上依法采取精准的应对措施。

  第一,复工复产增加了疫情防控难度,应急响应条件下交通调度与城市治理面临着人员流动的挑战。就交通而言,复工复产带来的人员流动增加了交通管控的压力。各地运输“大动脉”与“毛细血管”之间的协调难度、控制成本提升,考验着属地和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运输规模的分类控制、各地交通秩序的有效衔接。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一线城市,特殊的人口特征与空间特征增加了输入型、聚集型病例的发生概率。

  第二,社会公众的风险认知偏差可能为病毒传播提供可乘之机。全国新增病例连降的趋势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希望与信心,但希望不代表已经成功,风险可控也不代表风险已经完全控制。社会公众的风险认知理应继续保持对疫情的高度警醒,绝不能因新增病例的下降而麻痹松懈。

  第三,长时段高强度的医疗救治与基层防控给一线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带来巨大压力。一个多月来,数万名医护人员始终战斗在一线,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给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基层,工作人员始终以社区为原点,坚持严防严控,胶着对垒防控态势下高负荷的工作也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第四,新冠肺炎疫情也是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的一次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时强调,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风险的有效治理依赖于全球风险治理网络的加快构建和不断完善。受制于各方面原因,不同国家的风险治理体系各有不同,治理能力有高有低,疫情防控的效果也参差不齐,各国针对疫情防控开展机制协同、物资保障、科研成果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具有一定难度。

  在关键阶段,应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依法依规有序地破解当前复杂局势,有效应对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

  第一,进一步推进分类治理策略,实现分区分级的精准防控。当前,应结合人口规模、流动性、空间分布等人口学特征进行新一轮风险评估,明确重点区域、厘清模糊地带、划定安全领域,以基层作为起点,逐步扩展到县(区)、市、省(区市),构建风险治理的“圈层结构”,保证上情下达、信息共享。

  第二,恪守基层疫情防控的法治底线,将个人、家庭与社区的力量整合到风险治理的统一框架之中,打造社区总控下个体预防、家庭联防的协同参与网络。同时,要理解公众风险感知程度的差异,采取差异化的工作方式增强公众对防疫工作的认同,引导公众更加主动配合疫情防控。

  第三,落实疫情防控过程中的各项主体责任,完善特殊时期的奖惩机制。对于疫情防控中不顾自身安危、积极投身防控工作并取得突出工作效果、赢得公众的信任与支持的公职人员,应给予充分激励,对于不作为、不配合、不守规矩的公职人员要严厉问责。

  第四,加强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全球合作,加快构建疫情防控的全球风险治理体系。比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诊疗方法研究的国际合作,在充分的信息、资源与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共同寻找控制疫情的有效预防与临床治疗手段,缩短疫情控制周期;加强全球在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和专项资金建设等方面的互帮互助等。

  任务 有序有力,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光明智库:在2月23日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当前要抓好的7项重点工作,并就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划出了8项任务。在您看来,应当如何认识这7项工作和8项任务?应该如何统筹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7项重点工作和8项任务,都是要求我们在细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基础上,尽快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事业单位全面复工复产,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我们要统筹好宏观、中观与微观的关系。宏观上,要加大逆周期政策调节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努力对冲疫情影响,把稳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观上,要区分不同行业,突出重点,精准施策,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行,稳住制造业基本盘,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微观上,要加大对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的救助力度,切实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帮助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这就要求统筹推进上中下游企业复工复产。产业链环环相扣,涉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协同和上中下游联动。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要加强各类基础原材料、辅料、燃料和防疫物资供应,从源头上保障经济运行;积极保障企业用工、物流、资金等方面的需求,推动下游加工组装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同时,针对全球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反对冲”效应做好防范,积极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加大对重点外贸企业的扶持创新服务方式,巩固我国全球价值链地位。

  针对目前复工复产面临的物流难、返工难、配套难、防疫难、审核难等突出问题,建议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保物资,加强重要生产生活物资保障。当前,首要的是做好各地粮油、猪肉、蔬菜等生活物资的保供稳价,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同时,要全力抓好口罩等防疫物资的生产和保障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转产生产防疫物资和医疗用品。

  畅物流,保障交通通道顺畅和员工有序返岗。要按照分区分类施策的要求,疫情低风险地区要全面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封闭的高速公路出入口和阻断的干线公路。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也要保障低风险地区交通运输工具进入或者途经本地,实现全国道路运输基本通达。

  重协同,推进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各类制造业企业普遍有复杂的产业链。对此,各地要加大对全产业链协调运行监测和管理,建立严格周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及时诊断并协调解决用工、原料、资金、物流、后勤保障和零部件供应等问题,确保产业链畅通。精准支持对宏观经济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工程,加大对产业关联度较大的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贷款投放力度,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全力恢复提升产业链协同能力。

  促创新,鼓励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网络视频等线上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转型增加网上消费业务,支持生物医药和远程医疗新业态发展,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加快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优服务,保障复工企业相关需求。一是完善企业复工复产的管理方式,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企业复工复产防疫指南,加大监管和指导力度。二是协助解决企业用工难题,通过开通专列、点对点包车等方式有序组织企业职工返程复工,打通农民工返城的通道,确保安全返岗。三是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力度,扩大受惠面,避免企业资金断链引发连锁反应。

  落实 增强“四心” 抓实抓细抓落地

  光明智库: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应如何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姜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要认真履行领导责任,特别是抓落实的职责,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抓实抓细抓落地,让党旗在疫情防控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增强必胜之心、责任之心、仁爱之心、谨慎之心。增强“四心”,既是长期以来对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品格和工作作风的一贯要求,又是在疫情大考时刻对践行初心使命、勇于担当尽责的号令部署,为当前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增强必胜之心,展现政治本色。信心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首要因素。必胜信心,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来自于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来自于广大医务人员无私奉献、英勇奋战,来自于14亿中国人同舟共济、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来自于雄厚的综合国力、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顽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赢得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胜利。

  增强责任之心,主动作为担当。责任意识是“四个意识”的重要内容,敢于担当是新时代好干部的重要标准。增强责任之心,敢于担当作为,是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的政治品质,是对党忠诚的切实表现。在抗疫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涌现出千千万万尽职尽责、无私奉献的平凡英雄。做好当前的工作,必须把初心落在行动上、把使命担在肩膀上,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强烈担当的精神,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去,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都要勇于面对风险挑战,敢于攻坚克难,善于谋划开拓,抓细抓实抓落地。

  增强仁爱之心,为民排忧解难。共产党人的仁爱之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当好人民群众贴心人,及时解决群众所急所忧所思所盼。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紧要关头,广大党员干部要牢记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美好生活、根本利益继续不懈奋斗,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向历史、人民交上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优异答卷。

  增强谨慎之心,赢得全面胜利。当前,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准备,积极往最好的结果努力。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又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要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见叶知秋的敏锐,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坚定必胜信念,咬紧牙关,继续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

  (项目团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王斯敏)

友情链接: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 腾讯网 搜狐网 光明网 中国改革论坛 中国新闻网 澎湃新闻网 凤凰网 经济参考网 人民论坛网 中宏网 千龙网 网易 中国教育新闻网 北青网 中国记协网 求是网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央广网 中国青年网 中国经济网 中国日报网 中国人大网 中国网
Baidu
map